当李湘的女儿王诗龄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那幅价值百万的画作时凤凰策略,梅婷家的小女儿快快却正坐在二手钢琴前弹奏泰勒·斯威夫特的《Love Story》。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娱乐圈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教育方式——一种是资源堆砌的精英模式,另一种则是潜移默化的生活熏陶。
推开梅婷家的门,最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奢华的物品,而是整面墙上挂满的家庭照片。这些照片由她的丈夫曾剑亲自拍摄,记录下了家庭成员的日常: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在阳光下喝茶,梅婷素颜坐在沙发上安静地读剧本。她曾在采访中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家的‘沉浸式美术馆’,比上任何艺术班都更有效。”
相较于李湘为王诗龄请央美教授当私人导师,梅婷家的艺术教育看起来就显得朴素了许多。快快的钢琴是从朋友家淘来的二手琴,琴键上仍能看到前任主人的贴纸痕迹;阳阳的画具则杂乱地堆在厨房抽屉里,和酱油瓶挤在一起。但正是这种“艺术即生活”的自然感,使得两个孩子在创作时毫无压力——快快可以穿着睡衣弹错十个音也不受责备,阳阳也能用番茄酱在餐巾纸上画出全家福。
展开剩余77%当王诗龄的画作被拍卖行估价时,快快的涂鸦还贴在冰箱上。然而,这种看似“不完美”的生活方式,未必不幸福。艺术教育的核心,或许并非培养大艺术家,而是守护那份“无畏尝试”的勇气。
如今,许多明星都选择住在私密的豪宅里,而梅婷一家却住在一个三代十口人的大家庭里:夫妻俩、两个孩子、四位老人和两位阿姨。这种“超载”配置曾被粉丝调侃为“北京版《家有儿女》”,但梅婷有她的理由:“老人帮忙带孩子,阿姨做饭,我和曾剑才能专心工作——这是最实惠的合作模式。”
与黄磊家那种“多妈式”的精英育儿(每年教育投入超过百万)相比,梅婷家的资源分配更像是“计划经济”:婆婆掌管厨房,公公修理家电,两位阿姨的薪水加起来,不足《爸爸去哪儿》一集的通告费。最令人意外的还是艺术教育上的支出——快快学钢琴的钱,竟然来自梅婷参演某网剧的片酬。“够用就好,”曾剑一边晃动着相机一边说,“比起买贵重的乐器,不如多带她去听听街头音乐会。”
某次综艺节目未播出的片段中,快快抱怨自己练琴时“妈妈总偷拍”,梅婷当场甩锅:“这得怪爸爸,摄影师的职业病!”这番话逗得现场笑声一片。这种把艺术和幽默结合的轻松氛围,或许才是真正的“富养”方式。
在《甄嬛传》女星们忙着送孩子参加国际大赛时,梅婷却带着快快去追星泰勒·斯威夫特。没有VIP包厢,母女俩挤在粉丝区,和其他歌迷一起合唱。“我想让她明白,艺术首先是带来快乐,其次才是技巧。”这种“反内卷”的教育理念,甚至体现在日常细节中——快快的钢琴老师是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课时费只有市场价的一半,“学生教学生,反而更懂得如何让孩子放松。”
然而,这种“放养”并非毫无约束。梅婷家里有着严格的“艺术纪律”:每天定时练琴、必须完成的绘本阅读,以及——最重要的——每周的家庭影评会。“看动画片也要写感想?”面对质疑,曾剑举起相机回答:“是的,哪怕只是说一句‘雪宝好可爱’,这也是审美训练。”
李湘曾晒出王诗龄的课程表,上面从马术到油画排得满满当当;而快快的日程表上,钢琴课后却赫然写着“和外婆烤饼干”。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一项网友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选择了“更向往梅婷家的烟火气”。
当其他星二代依靠综艺节目刷脸时,梅婷却拒绝了所有儿童节目邀请。“拍戏可以,但必须是扮演真实的角色,而非‘明星女儿’的噱头。”她对孩子的保护有时显得有些过于严苛——快快参演电影《断·桥》时,梅婷坚持不炒作“母女同台”,宣传期只发了一张她们背影的照片。
这种克制反而让快快在公众心中赢得了“路人缘”。当王诗龄因为“炫富”而频频登上热搜时,快快在抖音弹《孤勇者》跑调的视频下,最高点赞的评论是:“终于看到星二代像正常孩子一样翻车了!”
某制片人透露:“现在的节目组最青睐两类孩子——要么极其优秀如黄多多,要么极其接地气如快快。”而梅婷家的智慧,恰恰在于将“星二代”活成了“邻家孩子”的模样。
在如今这个人人焦虑“鸡娃”的时代,梅婷家的故事就像一杯温和的茶——没有激烈的刺激,却有着持久的回甘。当我们讨论“艺术教育”时,也许应该少问“孩子能成为什么”,而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孩子享受做自己”。毕竟,墙上的照片终会褪色,二手钢琴也会走音,但那种全家挤在沙发上看老电影的夜晚,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艺术基因”。
发布于:江西省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